正在顯示 131 至 140 筆資料(共 272 筆資料)

香港城市大學(城大)一向鼓勵研究和創(chuàng)新發(fā)明,將研究所得的新知識、新發(fā)現轉化為應用,造福社會。

由香港城市大學(城大)的科學家領導的一支合作研究團隊,最近終於突破難關,研發(fā)了一種嶄新的合成技術,通過結合密閉系統(tǒng)製備前驅體和氣固相反應的優(yōu)勢,成功地大量製造出多種高純度、高質量的非常規(guī)亞穩(wěn)相TMD材料,並解析了其中四種材料詳細的單晶晶體結構。

普遍認為,精子透過拍打或者旋轉其柔軟的尾巴而「游動」。不過,由香港城市大學(城大)科學家領導的一支研究團隊就發(fā)現,魟魚(ray)的精子與別不同,是倚靠同時轉動尾部和頭部來移動。團隊進一步研究了其移動的運動模式,並以機器人展示。他們的研究成果,拓闊了科學界對微生物移動模式的認識,並為機器人的工程設計提供靈感。

玻璃是我們常見的日用品之一,但這種既非金屬、又非液體材料的詳細結構,一直是科學界一大謎團。一支由香港城市大學(城大)科學家共同領導的科研團隊,最近便發(fā)現,原來非晶態(tài)及晶態(tài)的金屬材料在結構上有關連,兩者具有相同的結構單元,而這些結構單元之間的連接方式,正是區(qū)分晶態(tài)還是非晶態(tài)分子排列的關鍵。這次研究成果,為徹底解開玻璃結構之謎邁出重要的一步。

在不久的將來,或許只需在皮膚放上一塊柔性應力感應薄膜,便能以非入侵的方式,實時檢測皮膚病變。由香港城市大學(城大)科學家共同領導的研究團隊,最近研發(fā)了一套基於機電感應的器件,能以自動化兼非入侵性的方式,用於診斷牛皮癬(銀屑病)、皮膚癌等皮膚深層組織的疾病。

香港城市大學(城大)研究人員參與領導的一支團隊,早前研發(fā)出一種嶄新的“海綿”材料,可於室溫高效地吸附環(huán)境裡的空氣污染物二氧化氮,為控制二氧化氮環(huán)境污染提供實際解決方案。

一支由香港城市大學(城大)與浙江大學等其他院校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早前推算發(fā)現,原來在中國內地,城市化與耕地資源保護及糧食生產並非必然是魚與熊掌,城市化反而可促進釋放耕地,並有利於大規(guī)模耕作,增加糧食生產。

生物多樣性對海洋生態(tài)的健康非常重要。由香港城市大學(城大)科研人員領導的一項跨院校研究發(fā)現,禁止在本港海域拖網捕撈兩年半後,生物多樣性得到重大改善。研究結果顯示,禁止拖網捕魚可以修復及保護熱帶沿海水域生物多樣性。

脊髓小腦性共濟失調(SCA)和帕金森氏癥(PD)是兩種不可治愈的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常常會出現運動障礙和運動協調性障礙。城大神經科學系副系主任、副教授及實驗動物研究中心主任馬智謙博士,現正致力於研究新型神經修復裝置,以改善患者的運動癥狀並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

雖然臨床上已經明確慢性疼痛會加重焦慮、抑郁、認知功能障礙,但人們對大腦神經網絡的潛在機制的了解還十分淺顯。神經科學系兼生物醫(yī)學系講座教授李嬰教授,揭開了中樞神經系統(tǒng)中腦分子和組織 — 星形膠質細胞和髓鞘的秘密,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通過識別星形膠質細胞乳酸信號和髓鞘可塑性在神經回路同步性中的作用,他闡明了如何挽救和增強基本認知功能,包括學習、記憶和決策,尤其是對於慢性疼痛患者。